时光倒流,回到20年前。1987年,巫统党争激化,形成AB队。
也是在当年的八月,教育部突然教育部突然委派了200多名不谙华文的教师到华小担任高职。这事引起了华社的公愤。三大华人政党结合华团在天后宫集会,受影响的华小还展开罢课。另一方面,巫青团也在过后展开更大的集会。局势紧张,一时间人心惶惶。马哈迪首相展开茅草行动,动用内部安全法令,在未经法庭审讯下,扣留了90多人,同时关闭了三家报馆。
在依约补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前副首相安华突然针对20年前的一幕公开认错,这倒是令人感到意外。姑且不论安华是否是真诚的认错,令人惊讶、费解的是原来一位教育部长的权力是这么大的。
另外一方面,最近在国会里工程部长三美威鲁因大道收费调高而受到朝野议员围攻。虽然贵为内阁最资深成员,但是三美威鲁却在国会说:“我没有决定权,我不过是内阁与经济策划局的工具。”三美在国会解说任何有关调高大道收费决定,都来自经济策划局的研究和内阁的最终决定,再由工程部去执行。
前后相隔20年,安华的认错和三美的无奈却让大家深思。20年前的安华,初任巫统副主席,虽然如日中升,但是论政治辈份,内阁里马华、国大党、民政党的党魁应该还要比他高吧,然而,他的权力怎么会这么大?
从政治的层面上,我们一直被灌输说这是分享政权的联合政府,采用“共识政治”,只要有一个成员党或是一位部长不同意,任何建议都不能付诸行动。还有,在联邦宪法下,也明文规定内阁是集体负责的。
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人决定,就可以算数。当年的内阁同僚去了哪里?还有,当年内阁的老板,马哈迪是否也同意安华那个时候的作法呢?
依约补选成绩出炉后,首相在评论时曾经表示要向马华、民政了解为何一些华人选区选票会倾向反对党。来自各方面的解说不外是地方民生问题、某些政客乱说话、原任议员服务表现差。当然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但是,如果只把问题局限于“服务好坏”则未免太过低估了人民,也把人民的政治智慧看得太肤浅了。
其实,徘徊在一般华人心中,久久不能释疑的是为什么华人的内阁代表往往是差了一截。普遍上大家认为是合情合理的权益为什么总是这么难于争取的?必须等到补选来临的那短短几天才能解决?
国家独立了50年,国内各族人民都曾经为这个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献出了光和热。华人并没有奢求在大选时当“几天的老板”,相反的,大家只祈望,也相信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当局公平的对待,踏踏实实的分享政权,政策上的拟定和执行上公正不阿,政府行政效率可以做到不再须要劳动议员们的服务。
华人要的,就是这么简单、卑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