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民营 V 国营

国营公司一大堆烂摊子世界各地皆然。

財經漫遊─睜開眼睛,看看誰在制高點上

沈雲驄
 雖沒明講,但全世界都知道,被美國財政部接管的房地美與房利美,是不折不扣的「國營」企業。錢,國家出;人,國家管;專業經理人?滾吧;股東?閃邊去。
 怎麼回事?不是大家都說,企業,是民營的好。國營,是低效率、浪費、米蟲的代名詞;要民營,才代表著有效率,會賺錢,才是拚經濟的王道。怎麼,二十一世紀才剛開始,在美國這個世界資本主義的大本營,國家居然伸出手,反倒把民營變國營了呢?
 沒有官員回答。財長鮑爾森翻來覆去,根本不願意直接說出國營化這個辭,當然不會有什麼解釋;各國央行與財政官員,慶幸著自己滿手的二房商品有救,免於賠了人民的錢而灰頭土臉,高興都來不及,怎會有什麼批判檢討。只要有救,國營,就國營吧。
 政府不肯面對,人民卻不能視如不見。現代國營企業的概念,濫觴於一次大戰後的歐洲,當時許多國家相信,政府的角色,是擬定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預設重點發展的產業。這些產業能民營的,就讓民間經營,民間無意願或無力集資的,就由政府出錢。「政府必須站在制高點上,」一九二二年底,列寧在推出著名的「新經濟政策」時說,帶領人民做對的事情。
 往後半個多世紀,列寧口中的制高點(commanding height),成了全球現代化的引擎。從歐洲、亞洲、中南美洲,政府紛紛站到制高點,透過國營企業完成許多重要的公共建設,達成民間企業無力完成的任務,推動了經濟成長。從能源到農業,只要是民間缺乏資金與意願做、但國家又有需要的產業,就由國營企業來負責。
 但是漸漸的,這些國營企業達成任務之後,出現了大家今天所熟知的老化與腐敗,經營效率不彰、服務品質惡劣。本應扮演「制高點」角色的國營企業,不是成了政治權貴眼中的肥肉,就是成了收容無能官僚的肥缺。罵聲連連中,也掀起了過去二十年來,席捲全球的民營化風潮。
 問題是,早在這回二房民營轉國營之前,人們就已經發現,民營化,也怪怪的。一來,為什麼民營化之後,這些原本屬於國家、也因此屬於人民的企業,都納入了大財團的麾下,反而沒有了人「民」的影子?還有,為什麼很多國營企業,明明已經民營化了,政府還是三不五時的,得拿人民的錢,去協助這些企業?
 看看房地美與房利美,不是年年季季有財報?不是天天被數以百萬計精明的投資與投機客盯著瞧?不是有號稱要負責維持交易秩序的證管會在把關,怎麼,就沒人發現表面上業績漂亮,股價不便宜的這兩家公司,骨子裡全是爛帳?搞到今天,國家必須出手,搞到財政部長包爾森半夜睡不著,得趁著週末,緊急出來宣佈接管?
 鮑爾森的救援,正暴露了政府長期棄守「制高點」的難堪事實。十幾年來,在把國營企業奉送給財團的過程中,政府忘記了,自己必須替人民看守制高點的責任,它們縱容財團們追逐自己的利益,放任企業經理人們肆無忌憚地霸佔利潤。這星期,德州參議員康能提案,要求調查房地美與房利美專業經理人應負的刑事責任,算是一記遲來的警鐘。接下來呢?
 在政府棄守制高點情況下,所出現自由資本市場失靈現象,也是不容再忽視的問題。沒錯,資本市場曾經為富國與窮國都帶來了財富,但現在,這個財富的天平已經明顯傾斜,讓財富愈來愈集中在少數人手上;過去,資本市場曾經是就業機會的製造機,現在,這部機器已經失控;照理說,資本市場可讓窮國翻身,但看看越南,很多窮國還沒翻身,就背上了投機國度的罵名。
 用國家的資源,拿人民的納稅錢,去拯救民營公司,當然不是好方法;政府重拾國營概念,把大生意拿回來自己經營,也不是好主意。政府應該做的,是站回到制高點上,繼續擔起人民與企業無法完成的任務。比方說,教育與保健,經濟條件再壞,政府都要持續投資與改革;政府必須站上制高點,看管人民的利益,讓資本市場能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運作,不讓少數人假自由市場之名,掠奪經濟改善的果實;還有,那些在企業眼中無利可圖、卻又重要的社會政策,諸如環境品質的維護等,總該有人站到制高點上,保護人民。不是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