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讀與賭
沈雲驄(jessesam) 2008/09/01 08:39
石油上漲引發全球金融危機,許多人急著知道的卻是如何在危機中獲利。用「讀中帶賭」的習慣看油價,背後潛藏著不容輕忽的麻煩。
看在金融市場眼中,喬治亞與俄羅斯剛剛落幕的八月之戰,是場雙重的意外。一來,是沒有人預料到,雙方長期以來潛藏的矛盾,居然會趁著標榜和平的奧運舉辦期間攤牌;二來,俄羅斯是石油大國,喬治亞境內鋪著聯繫歐亞的重要油管,這場戰爭,居然沒有讓油價暴漲,害得那些在市場上狂賭油價會漲、紛紛下注的投機客們鎩羽而歸。
其實不只有投機客。從美國到台灣,這波石油危機與過去幾次危機最大的不同,就是當閱讀油價,愈來愈多人如今帶著一種「讀」中帶「賭」的心情。70年代那場石油危機爆發之後,政府也好,企業也好,都在關心石油的供需如何恢復平衡,人們在閱讀中企圖理解的是,該怎樣確保自己能取得更多能源、怎樣減少石油的消耗,避免危機重演。
但是這次,除了關心如何在生活中節約能源、節省開銷,看著危機步步進逼,更多人急著知道的,是怎樣在危機中獲利。這些人的心中同時都在問:油價會漲到多少?能源概念股能不能買?能源概念基金會不會賺?
這也就是為什麼,雖然幾年來出版市場上有多本跟石油有關的作品問世,但除了丹尼爾‧尤金的經典《石油世紀》之外,比較受到矚目、賣得比較好的,幾乎都跟投資有關。從高喊油價上100美元的《石油效應》,到進一步喊上200美元的《石油衝擊》,以及多本以能源概念為訴求的理財特刊,都抓住了人們這種讀中帶賭的心情。
問題是,石油市場並不如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容易預測。前陣子才不斷飆上歷史新高的油價,這陣子又快速滑落,別說一般散戶,就連華爾街上許多經驗老道的投機客都灰頭土臉,也讓我們看見,用「讀中帶賭」的習慣看油價,背後所潛藏不容輕忽的麻煩。
首先,沒有讀通就亂賭油價,對家庭財富的傷害,將遠高於報酬。就像那些滿懷發財期待走進賭場、最後卻一貧如洗的賭客,在石油市場上鎩羽的投機客,不是對自己贏的機率過度高估,就是壓根沒搞懂遊戲規則。石油怎麼生產的?怎麼運送的?全世界還有多少油?還夠用多久?答不出來,怎能期待自己賭對?雖然,康斯勒在《沒有石油的明天》中說,人類將「被石油的耗盡痛擊」,保羅‧勞勃茲(Pau l Roberts)也在《The End of Oil》中警告,石油的蘊藏量已經「敲響警鐘」,但多年來,從巴西到北極,新發現的油田、新發明的石油開採技術,卻不斷更新各種數據,油價也隨著這些數據的更新,在大漲與大跌之間不斷往返,誰說了準?
其次,石油目前為止仍是人類最倚賴的能源,半世紀來一場又一場的危機反覆在告訴世界:倚賴石油的風險正在提高,對人類的威脅也與日俱增。人們如今應該更關心的,可能不是短期的理財效益,而是長期的資產與經濟安全。倘若油價繼續維持目前的高檔,或是重演瘋狂飆漲的噩夢,你我的工作與生活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又該如何因應?
面對這種情勢,埋首於投機市場中,一心只想著賭油價,企圖在漲跌之間賺到暴利,只會讓危機繼續坐大。傑瑞米‧瑞福金(JeremyR ifkin)在《The Hydrogen Economy》中,點出了能源與文明之間的關係,也提醒世人迎戰石油危機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足以替代的新能源科技出現,他說,人類勢必得轉而仰賴更具污染力的能源,環境危機也將如骨牌效應般跟著惡化。
更重要的是,他呼應德國地緣政治學者恩道爾在《石油戰爭》中所說,石油是國際強權競相爭奪的資源,不管現有的石油蘊藏量還足夠讓人類用多久,可以確定,未來的地緣政治仍將繼續因石油而改寫。按照目前多個研究機構的預估,世界會有愈來愈高比率的石油,必須仰賴中東國家的供給。研究發現,20世紀的最後5年,美國與北海原油產區平均每年發現約114億桶,但在本世紀剛結束的前3年,則大幅滑落到只有68億桶。即便是最樂觀的預估,最慢約到了2020年,假如沒有新的替代能源出現,全球勢必更加倚賴中東石油輸出國家,倘若到時候西方國家與回教世界(特別是極端分子)的關係依舊如此緊張,想也知道,石油危機將會更加棘手。怎麼辦?
金融史上,油價向來是一面照映麻煩的鏡子。世界嚴重的麻煩(例如戰爭),往往伴隨油價的上漲;油價上揚,則通常也意味著人類的麻煩即將到來。政府也好,民間也好,都不能對麻煩視而不見,更不能輕率地下注豪賭油價,以為可以把麻煩丟給別人,自己則輕易地在投機市場上得到好處。
我們正「進入一個新的世界,」瑪格內莉在《無所不在的石油經濟》中說,就像「迷途的北極熊四處流浪,想要搞清楚腳下發生的地形變化。」想弄清楚,當然得繼續閱讀。至於賭,別鬧了。
Sunday, August 31,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