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 2009

金融海啸是过度储蓄造成的?

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以致全球各地都不能幸免,当然大家都把矛头指向美国人的挥霍无度,加上华尔街金童的操作,把房屋贷款证券化。

但是,美国就是这样,死不认错,现在竟然说因为亚洲人过度储蓄所造成的!


克魯曼專欄》過度儲蓄 經濟復甦絆腳石
【經濟日報╱陳世欽譯】
2009.03.03 03:34 am

還記得昔日好時光,當時我們經常談論「次貸危機」,有些人甚至認為這場危機可以「控制」。真懷念那段日子!

如今,我們知道,次貸只是問題的一小部分。即使一般的家庭不良貸款也只是問題的一部分。這是告貸者陷入困境的時代;他們包括購物中心開發商以至歐洲的「奇蹟」經濟體。新形式的債務問題才剛開始出現。

這場全球債務危機究竟如何發生?為什麼如此廣泛?我認為,答案可在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四年前發表的一次演說中找到。他當時試圖安撫人心,演說的內容卻已暗示問題即將出現。

這次演說題為「全球儲蓄過甚與當前的美國經常帳赤字」,它為21世紀初美國貿易赤字迅速增加的現象提出另類解釋。柏南克認為,原因不在於美國本身,而是亞洲。

他指出,1990年代中期,亞洲新興經濟體已是資金的主要進口國,為支應開發而向外借貸。1997至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當時看起來相當嚴重,與目前的局面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結束後,這些國家為求自保而開始累積巨額外國資產,實質上等於將資本出口到全球各地。

其結果,全球各地充斥成本低廉的資本,急於尋找其他出口。

這些資金大多流向美國,導致美國出現巨額貿易赤字,因為貿易赤字是資金流動的反面結果。不過柏南克正確地指出,這些資金同時流向其他國家,尤其是流入一些規模比較小的東歐經濟體;它們的總額固然不及流入美國的資金,如與個別的經濟規模相比,依然大許多。

儘管如此,全球許多過度儲蓄資金還是流入美國。何以故?

柏南克認為,這是美國「金融市場的深度與精密複雜程度所致」。(它使一般家庭得以輕易獲取源自房子的財富)。深度?是。然而精密複雜?你可以說,美國銀行家因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解除管制政策而得以在領導全世界的過程中,找出各種自肥的精密複雜方法,同時隱藏風險,欺瞞投資人。

其他幾個接受巨額資金流入者,都呈現這種管理鬆散的開放式金融體系的特性。

這或許可以解釋二、三年前保守派對幾個國家的讚美和當前經濟災難之間的怪異關係。卡托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報告說:「改革使冰島成為北歐之虎。」傳統基金會的一篇論文題為「愛爾蘭如何成為凱爾特之虎?」另一篇論文題為「愛沙尼亞的經濟奇蹟」。如今,這三個國家均已面臨嚴重危機。

資金大舉流入曾在這三個國家創造財富的假象,正如對於美國的自有住房者:資產價格不斷提高,貨幣強勁,一切看來沒有問題。然而泡沫遲早會破滅,昨天的奇蹟經濟體淪為今天的無助國家,資產化為烏有,債務卻如假包換。這些債務是特別沈重的負擔,因為多數貸款是以其他國家的貨幣借支。

傷害也不只限於原始的借貸者。在美國,房市泡沫大多集中於沿海地區,然而一旦泡沫破滅,市場對製造業商品─特別是汽車─的需求就會崩潰,而這已對工業的心臟地帶產生可怕衝擊。
同樣,歐洲的泡沫主要集中在大陸邊緣地帶;德國從未出現金融泡沫,卻是歐洲的製造核心,工業生產因出口大跌而迅速萎縮。

如想知道這場全球危機從何而來,不妨這麼想:我們已開始看到供應過度的反噬。

過度儲蓄現象仍未消失。事實上更甚於以往,因為捉襟見肘的消費者突然再度發現節約的美德,全球資產榮景曾為過度儲蓄提供出口,如今已變成全球性泡沫。

看待當前國際局勢的一個角度是,我們正面臨全球性儉約矛盾:全球各地的儲蓄超過企業願意投資的規模,結果造成全球經濟衰退,人人無一倖免。

這是我們跌入當前深淵的原因。我們還在尋找出口。

(本文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改革征途 - 跌跌撞撞

台湾国民党经过8年的卧胆尝薪,好不容易才重新执政,当然党上下也抱着一片雄心要改革,要让台湾人看到国民党洗心革面。

但是,说真的,改革谈何容易。马华总会长具有一番改革党的抱负,但是,正要起步时,党内为了求官者却到处放火,惟恐天下不乱。

君不见那些所谓要召开特大者,在报章隔空放话,躲在角落,偷偷摸摸,不敢现身!还有,这些就是在等着三月尾,新首相上任,内阁改组的那一刻。可以意料的,接下来几天,通过报章,不断放话,却又不敢承认或现身的人,自称“内幕灵通消息”的报道会层出不穷!

他们这些人,就是要通过所谓特大的压力,求取一官半职!哈哈!就请他们慢等吧!

在慢慢等待的当而,让大家看看台湾两党如何比烂!

兩黨比爛:「排黑條款」的倒退競賽
【聯合報╱社論】
2009.03.03 03:38 am

國民黨臨全會去年底大幅調高黨內「排黑條款」門檻,呼應馬政府的廉能訴求,一時之間彷彿展現了脫胎換骨的決心。孰料,黨中央最近卻悄悄擅開小門,宣布「一審有罪即不提名」的限制將不溯及既往。此舉,無異是向黑金惡勢力的反撲宣告投降。

家大業大的國民黨,在改革的道路上從來是進進退退、牽牽扯扯,缺乏決心與恆心,所以在二○○○年才遭到選民唾棄,痛失八年江山。如今好不容易奪回政權,正應好自為之,給人一新耳目的印象,卻一遇反改革力量作怪就彎腰妥協,這豈有絲毫「完全執政,完全負責」的魄力?放寬提名門檻,國民黨說是擔心地方民代反彈;但改革落到如此和稀泥,難道就不怕選民反彈嗎?

國民黨提名門檻修來改去,牽涉到黨內一段椎心之痛:當年馬英九擔任主席,將排黑條件提升到「一起訴即不提名」的高門檻,但後來他因市長特別費案而身陷重大的政治危機,國民黨遂為他量身打造黨章,把條件放寬到「三審定讞」,以免他喪失競選總統的資格。也因此,去年底才有臨全會將「三審定讞」再修回「一審有罪」的演出。可見,提名資格寬嚴的拿捏,並非易事。

然而,馬英九的特例,是否可變成濫開提名閘門的藉口?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以國民黨的生態,最受民眾訾議之處是地方民代的素質低落,以及黑金勢力操控地方建設。往往在縣市長及縣市議員這一層級,黑道藉著政治與工商勢力的連結,即可目無法紀包山包海,剝削地方利益與發展。台灣南北差距嚴重,這類「山寨心態」的地方民代橫行正是主因之一。如今,國民黨在中央府院均佔絕對優勢,正是放手改革地方的大好機會,怎麼可以又輕易退縮妥協?

的確,如果門檻過高,可能造成一些民代脫黨參選,對選局造成干擾。但放寬資格,就能把這些有案在身、且目無黨紀的人變成選民擁戴的偶像嗎?那未免太低估選民的智慧。試想,當年基隆的許財利、台東的吳俊立,都是在有案在身的情況下強行提名當選;但二人均在任內判決定罪,重創了國民黨的形象。這點,人民記憶猶新,黨中央難道毫無所覺?

再看李慶安國籍事件,國民黨縱容她、包庇她;真相大白後,她拍拍屁股退黨了之,國民黨則概括承受罵名,也在大安區選民心中留下一道永遠的陰影。國民黨的形象,禁得起如此反覆不休的磨損嗎?

無獨有偶,甘於自辱門風的,並非只有國民黨,民進黨的倒退表現亦不遑多讓。民進黨黨章原規定「起訴即停權」,但立委高志鵬、薛凌、蔡煌瑯分別因案被起訴或求刑,三人卻仍照樣出任不分區立委,中評會亦裝作沒事而不處理。更有甚者,民進黨去年七月間更大修「廉政條款」,將「起訴即停權」的門檻砍成「一審有罪停權,二審有罪除名」;名為幫阿扁的國務費案預留後路,也順便幫高志鵬等人偷渡過關,又何嘗有任何改革自新的意向?

國民黨近日做出「不溯既往」的解釋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嘲諷道:一再妥協,將使國民黨「重回不堪的年代」。但如果對照民進黨去年修訂的規格,簡直是「龜笑鱉無尾」,民進黨實已早一步重回「不堪的年代」。藍綠對清廉排黑的宣示,已淪為一場倒退競賽而不自知了!

台灣的民主,由於兩黨的短線經營,近年不斷地土崩石流,已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就像陳水扁把「轉型正義」與「最高道德標準」掛在嘴上,結果八年只驗證了他的徹底墮落,民主和正義消散在風中。國、民兩黨競相降低「排黑」門檻,除反映朝野改革精神蕩然,也著實讓人看到政黨政治「比爛」的危機!